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心晴有我”团队社会实践总结

发布日期:2020-08-25  作者:王彧倩 点击次数:

蝉鸣渐悄,凉意初露,经过为期一周活动,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心晴有我”的所有活动终于在最后一次总结会议的尾声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回顾整个活动,充满着收获和成长。

立足于后疫情时代青年人出现的心灵后遗症难以痊愈,且朋辈情绪疏导模式的发展在高校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我们选定“后疫情时代的朋辈情绪疏导”作为社会实践主题,致力于为同龄人提供心灵港湾,以“线上+线下”的新型模式,完成了前期调研、线下培训、线上访谈等一系列活动。

经过前期大规模的问卷收集,我们从学习作息、电子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收集大量样本,并将发现的问题整理成报告提供给活动的接收单位——淄博明仁心理研究中心。

7月31日下午4时,团队成员如约来到淄博明仁心理研究中心,进行第一次线下的访谈活动。首先,成员与四位心理研究中心的领导进行了团队介绍,团队的特色是组成多元化,有来自管理学院、软件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成员,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热爱心理学的同学。同时,介绍了选题的灵感来源,即渴望通过朋辈的力量帮助到疫情期间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同学。研究人员首先对成员的到来表示欢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娟老师详尽地进行了疫情期间心理问题的剖析并讲解了作为朋辈进行心理疏导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王老师结合疫情期间中学生容易出现的焦虑、缺乏自控力等情绪进行讲解。随后,李红蕾老师进行了心理学工作情况的介绍,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经验为成员带来了一场心理学知识的盛宴。最后,团队成员和心理中心的老师们就疫情期间中学生依赖电子产品的情况进行了探讨,探讨出疏导该种情绪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学会承担责任和家务,拓展兴趣爱好丰富人生体验,从而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8.1—8.6日,全体成员根据线下培训所学到的知识,于辅导机构、家中、线上对30同龄人进行了心灵疏导,倾听他们的心灵声音,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源,并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了意见。例如,在学习方面,同龄人普遍存在着自律性不高导致的焦虑,为此我们分析出现焦虑的原因是行动与预期目标不符,导致内心缺乏安全感,外在信息的对比强化了这种不安全感,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提出意见,一方面,脚踏实地得规划好近期目标,宽容对待自我,规律作息;另一方面转换看待周围压力的视角,发现自我的努力,才能找到安心。访谈中,我们学会了用平等的姿态给予陪伴和倾诉,通过疏导,被疏导人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缓解。

白岛岩心举办的“小王子计划”——为后疫情时代建立心理免疫力而提供一对一服务咨询的计划与我们的社会实践主题形式不谋而合。8.9日,我们从活动初衷、整体规划、预期效果、进行程度四个方面与其负责人进行了交谈与沟通。通过访谈,我们加坚定了对于朋辈心理咨询这样一种模式的认可,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学习到了如何完善这样一种模式,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储备,还需要有严格的转介机制为不同心理状态的需求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稿件被山大日记、学生在线等校级网站征用5次,被齐鲁壹点作为头条新闻征集一次,被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国家级网站征用40余次,同时于新浪微博、抖音为为爱我山东进行宣传10余次。

此次社会实践,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活动有截止日期,但“心晴有我”团队却永不会散,每一位成员将带着学到的知识,秉持着真诚热情的态度,将心晴有我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潜移默化得服务更多人。

【编辑:学生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