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 星期日 晴
清晨的涅瓦河泛着淡金色的光,我攥着提前打印的门票站在冬宫广场上,看着那座绿松石色穹顶的建筑在阳光下舒展轮廓。作为 HSE 暑期交流项目的一员,我终于有机会走进这座传说中的艺术宫殿,手心竟有些发烫。排队时听身旁中国的老太太说,冬宫的展厅连起来能走 22 公里。当时只当是夸张,直到我穿过约旦楼梯的那一刻才懂——鎏金的栏杆缠绕着青铜藤蔓,水晶吊灯垂在穹顶下像凝固的银河,每一步踩在大理石地面上的回声,都像是在与三百年前的时光对话。

最先闯入视线的是拉斐尔长廊。拱形天顶上的壁画在自然光里浮动,圣母的衣袂仿佛带着微风的褶皱。我特意放慢脚步,看阳光从高窗斜切进来,在地板上投下细长的光斑,与画中天使的羽翼重叠。有位白发老先生正对着《圣母与圣子》素描,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远处导游压低的讲解声交织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安宁。转进雕塑厅时被吓了一跳。罗丹的《思想者》就立在走廊拐角,青铜的肌肉线条里仿佛藏着雷霆。印度同学突然用英语说 “他的皱纹里有暴雨”,我们都笑了——原来艺术真的有共通的语言,不需要翻译。玻璃展柜里的古希腊雕像断了手臂,却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出惊心动魄的美,让人想起课本里说的“残缺是另一种圆满”。
最意外的是中国展厅。明清的青花瓷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光,雍正款的粉彩瓷瓶上,仕女的衣纹细得像蛛丝。旁边的展牌写着“18 世纪由俄国使团带回”,突然想起出发前历史老师说的“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还有跨越万里的凝望”。隔着三百年的时光,看着故乡的器物在异国的宫殿里静静伫立,眼眶竟有些发热。

下午三点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孔雀石厅,整面墙的孔雀石在光影里流动着暗绿的光泽。几个当地学生坐在长椅上临摹,铅笔尖在速写本上跳跃,像在跟那些雕花的镀金扶手对话。我找了个角落坐下,看着穿校服的小姑娘踮脚够展柜里的徽章,看着白发夫妇对着伦勃朗的《浪子回头》悄悄抹眼泪,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冬宫不是博物馆,是活着的历史”。离开时夕阳正吻着涅瓦河的水面,把冬宫的轮廓染成蜜糖色。
这让我想起我们 HSE 的暑期交流项目。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聚在一起,像冬宫里那些跨越时空的藏品,带着各自的文化印记,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课堂上,我们为一个专业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课后又分享着彼此国家的零食;周末一起探索这座城市的角落,用不太流利的俄语和当地人比划交流。这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 “文明对话” 吗?就像冬宫收纳了世界各地的瑰宝,我们也在这个项目里,收纳着来自不同文化的智慧与善意。我们的生活状态,是在探索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我们的集体面貌,是开放与包容,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世界的热忱。
【编辑: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