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院日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管院日记 > 管院日记 > 正文

青耘巷心服务队队员 刘常乐

发布日期:2025-08-14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刘常乐 点击次数:

8月11日 星期一 晴

蝉鸣把八月的阳光揉碎在龙信社区的梧桐叶上,我推开居委会的门时,墙上的石英钟刚指向九点。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从这一刻开始。公告栏里“为人民服务”的红底金字在晨风中微微颤动,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的居民档案泛着旧纸张的颜色,空气里飘着隔壁便民服务站传来的绿豆汤香,这一切都在告诉我:接下来的五天,我将以青耘巷心服务队队员的身份,去实际体会书本里的“基层治理”。

阳光斜切过社区门岗的玻璃,当我走进社区,准备开始今天的实践服务时,那抹橄榄绿突然撞进眼帘——一辆军用卡车正停在居委会门前,车斗里码齐的米面油像列队的士兵,包装袋上的字样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小伙子,搭把手!”驾驶座上跳下来的老兵笑着拍我肩膀,迷彩服袖口磨出的毛边沾着些许尘土。我快步上前与士兵配合,合力将整箱食用油抬下车。他们动作麻利,转身、起肩、落位一气呵成,火红的太阳晒得士兵额角的汗珠坠在古铜色的皮肤上,我这个“新手”却总在抬升时慢半拍。卸下的物资在墙角堆成小山,交接清单上的红章盖得方方正正。交接完物资的士兵向我们敬礼后挥手告别,坐上卡车准备回到自己的驻地。他们的任务到此结束,而我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八一建军节刚过不久,国家为现役军人家属准备了福利,我的任务便是跟着网格员将这些物资亲手交到军人家属手中。我手中的沉重不仅是物资,更是责任。我望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明白,他们的任务是保家卫国,而我们的使命,是守护好他们的牵挂。

很快就有接到通知的家属来到居委会,一位阿姨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门口,我笑着出门迎接她们,跟网格员一同与她们寒暄几句,让她们稍等片刻后我便转身扛着物资出门放到她们的电动车上,看着她们面庞上由衷的笑容,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接着,我们骑上电动车赶赴下一家,来到一处老旧的居民楼。一进入其中,我便注意到墙上贴着网格员们帮老人修水管、换灯泡的照片。这些日常的关心和守护,正是让军人安心戍边的基石。保家卫国不仅是前线军人的事,后方基层人员织就的暖心网,同样是为国为家的付出和奉献。我们敲开房门,向大爷送去问候的同时,也为他送上了米面油,在谢绝了他的挽留后我们即刻启程为其他军人家属送上福利。

基层治理就像毛细血管,青年就是最活跃的红细胞。那些在社区里搬过的米袋、修过的水管、聊过的家常,早已和边疆的界碑、哨所的星空连在一起,在这篇热土上,织成一张永不褪色的守护网。我望着墙角空空的物资堆,仿佛看见这些米面油正化作边防哨所的热汤、海岛营房的炊烟、高原巡逻时的干粮。原来青春的模样不止一种,有人在边疆把界碑刻进年轮,有人在社区把牵挂织成密网,而我们共同守护的,是同一片月光下的万家灯火。

【编辑:学生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