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院日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管院日记 > 管院日记 > 正文

“稷下榴语·山河同心”——寻根溯源民族调研团成员 赵玉

发布日期:2025-08-12  作者: 点击次数:

8月10日 星期日 晴

坐落于云南省曲靖市的阿基红彝族村,年复一年孕育着那场属于彝族的精神盛宴。火把节不仅是这个彝族村落的文化图腾,更是一面映照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手足相亲的明镜,让我们将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热爱与坚守,看得清清楚楚。

节日的序幕早在前一日便已拉开,那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奔赴,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对传统的虔诚。街巷里弥漫的不只是肉香,更是一种庄重而雀跃的期待。村民们循着祖辈的指引,将整头牛、整只羊细细处理,那升腾的香气,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既是对天地馈赠的感恩,也是对节日最热忱的告白。不远处,火把正在一双双粗糙而灵巧的手中慢慢成形。松木的坚韧、柏枝的清香,在村民的巧手下层层相拥,每一道绳结都系得一丝不苟,仿佛在编织一个关于光明的梦。节日当天的阿基红村,村民穿上盛装,瞬间让整个村庄亮了起来。男子的黑色查尔瓦镶着耀眼的红边,走动时如展翅的雄鹰,既有山林赋予的剽悍英气,又有对传统的敬畏沉稳;女子的百褶裙上,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在丝线的勾勒下活了过来,银饰随着脚步叮当作响。

远远望见客人走来,身着盛装的姑娘和男人们立刻端起米酒迎上去,“远方的客人请饮此杯,彝家情谊尽在酒中~”,米酒的醇香混着大家眼里的笑意,瞬间消融了所有的距离。村民用最真诚的方式,邀请远方的朋友们走进彝族的精神世界,让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人,都能在酒香与歌声里,触摸到这个民族最柔软、最炽热的灵魂。

当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丝绒缓缓覆盖村庄,火把点燃的刹那,整个世界仿佛都被唤醒了。无数跳跃的火焰,把夜空映得通红。火光中,一张张脸庞被映照得格外清晰,有老人的皱纹里盛着欣慰,有孩子的眼睛里闪着好奇,有客人的笑容里带着感动。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刻意安排,村民与客人自然而然地手挽手,围着篝火跳起了舞。彝族的左脚舞刚劲有力,其他民族的舞步灵动轻快,不同的节奏在火光中交融碰撞,汇成一曲属于团结的交响乐。

正是这份跨越年龄、穿越时光的坚守,让火把节早已超越了节日的范畴,成为彝族文化血脉里最坚韧的纽带。它让坚韧如松、团结如绳、奋进如火的民族精神,在每一次火把燃起时都愈发炽热,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也为民族的未来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阿基红村的火把节,是中华大地上无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见证。从阿基红村的火把节望向远方,我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深情眷恋,是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温暖。这朴素而热烈的场景,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不是博物馆里蒙着灰尘的标本,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血液,是刻在日常里的仪式。它活在老人的叮咛里,活在姑娘的刺绣里,活在孩童的笑声里,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生长。

在广袤的中国版图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阿基红村这样的村落,它们守着各自的文化瑰宝,像散落在大地的星辰,各自闪耀,却又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那幅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画卷。这些村落对文化的坚守,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在时代的浪潮中,各民族文化像一条条溪流,相互交汇又保持本色,最终汇成了中华文化的大江大河。它告诉我们,各民族在文化的盛宴中相互欣赏、相互滋养,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编辑: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