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志愿服务正文

四十正芳华,志愿致青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8日点击次数:

春暖花开,志愿服务的种子在温暖的阳光下悄然萌芽。在管理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际,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1+3+5+N”志愿服务育人体系为框架,以“助老、护幼、润心”维关爱网络为脉络,绘制新时代青春奉献的壮丽蓝图。

当青春的脚步敲响千家万户的门扉;当云端课堂架起知识的桥梁;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在少年指尖跳跃,当盎然绿意在窗台舒展新芽。——管院学子以赤子之心为笔,以躬行实践为墨,在时光的卷轴上勾勒出志愿服务的诗意长卷。

一、青衿助老:春风送暖,情系桑榆

管理学院通过定制化的助老服务,在代际互动中传承孝亲美德,用青年的担当书写新时代敬老的答卷。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澎湃的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已广泛且深入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切实增强离退休工作的主动性,不断丰富离退休老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山东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的指导下,知书达理志愿服务队承办“AI助银辉・岁月绽新光”活动,助力老教师们跨越数字障碍,利用科技力量丰富其生活体验。活动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真情温馨地做好老教师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

为岁月留影,青年志愿者们手持相机穿梭于老人之间,捕捉银发笑颜,定格幸福瞬间;倾听老人的岁月故事,用青春的朝气传递关怀的温度。活动以影像为媒介,架起代际桥梁,既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又在快门声中践行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彰显了青年一代的暖心担当。

1C8BA

沟通银龄,“花”解隔阂。管院学子发挥学科专长,深入社区开展“社交赋能”主题活动,既破除老年人社交壁垒,又激发艺术疗愈效能,实现“心灵沟通”与“指尖艺术”的双向奔赴,彰显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F3D85

二、云端护幼:以爱育苗,静待花开

管理学院通过“我为家乡代言”云端公益行动及“盒子计划”书信陪伴项目完成云端护幼,在城乡互动中将文化薪火传递给山区儿童,于字里行间为青少年提供心灵滋养。

管院青志协创新开展“我为家乡代言”公益活动,呼吁青年担任家乡文化传播使者,云端推介家乡特色产业、人文风情,募集善款为山区儿童购置图书,助力拓宽其知识视野。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既展现了当代青年心系桑梓的赤子情怀,又彰显了志愿服务在城乡互动中的纽带作用。青年志愿者们正以青春力量架起城乡互助的桥梁,用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52396

学院联合历下创益园推出的“盒子计划”青少年情感陪伴项目,在三月春风里播撒温暖。30名大学生志愿者经过系统培训后与30名青少年精准匹配,以每月书信往来搭建代际对话桥梁,用墨香文字守护成长中的心灵秘境。深夜案头的批改台灯、渐满的专属信盒,见证了跨越年龄的心灵共鸣。该项目通过“书信纽带+心灵守护”的模式,将柔性介入转化为长效陪伴力量,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温情注脚,让青春成长路上始终有爱相随。

AF9A6

三、笃行润心:文化铸魂,绿意育人

管理学院立足新时代育人要求,依托“非遗大观园”文明实践平台与“植此青绿”劳育园,构建起文化浸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育人体系,让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与生态守护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雷锋月期间,管院青志协创新打造“非遗大观园”文明实践平台。青年志愿者现场展示漆扇点金、剪纸生花等传统技艺,通过“技艺展演+精神阐释+亲身体验”的全新模式,揭示非遗匠心中蕴含的奉献精神与雷锋精神的时代共鸣。这场跨越古今的文明实践,既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又探索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志愿精神融合育人的新路径,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温暖光华。

植树节当日,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建亚与师生代表在洪家楼校区共植希望林。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琳带领师生挥锹培土间,将建院40周年的发展愿景深植沃土;同步开展的“根系管院·绿映芳华”主题活动,通过院史竞答、绿植认养构筑文化育人场景,将管院基因与生态文明深植青年心田。管理学院打造的“植此青绿”劳育品牌,以“栽种-管护-成长”的全周期劳动链诠释育人深意,用“党建带团建+支部轮值”的机制凝聚先锋力量。

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际,管理学院校友积极赋能学院各项工作,在与校友的交流沟通中,管院青年迅速成长。管院青志协也特邀优秀校友赵灵虎开启“志愿实务课堂”,这位企业管理专业出身的志愿服务“育苗人”,以系统化课程解码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与团队建设,通过“理论阐释+案例推演”呈现志愿服务的全链条实务解析,为学院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7020C

此刻的管院青年,正将学院四十载的积淀转化为向善而行的脚步,在志愿服务的旷野里继续书写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编辑:学生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曹董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