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院日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管院日记 > 管院日记 > 正文

“万里边疆 强国有我”稷下薪火实践队成员 刘雨珊

发布日期:2025-07-30  作者: 点击次数:

7月29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作为山东大学“万里边疆 强国有我”稷下薪火实践队的一员,和队友们一起走进了新疆博物馆的“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疆革命文物展”。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参观,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互动式的学习,我在百年党史的立体呈现中深深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也在边疆发展的生动实践里厚植了家国情怀。这次活动是我们实践队“红色边疆行”专项调研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高校青年学子用专业所学服务边疆文化传承的一次创新实践。

一走进博物馆二楼800平方米的展厅,“永远跟党走”五个鎏金大字就映入了眼帘,特别醒目。展览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大篇章为脉络,通过105组革命文物、400余幅历史图片,还有全息投影技术及场景复原,全方位展现了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各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迈向进步的壮阔历程,就像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把百年党史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展厅中央的“宣誓墙”前,我和队友们以及其他参观群众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站在边疆的土地上宣誓,感觉很不一样,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强国有我”这四个字的千钧分量。作为管理学院的学生,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份誓言转化为实际行动,为边疆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览中的一件件文物,就像一个个坐标,串联起了党领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的时代轨迹。1938年毛泽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时用的算盘,让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发展边疆经济的智慧;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似乎承载着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无限喜悦;中欧班列模型与“一带一路”电子沙盘,则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新疆从“口袋底”到“前沿窗”的华丽转身。

参观途中,我们的队员热依汉古丽·吾普尔同学在一份用老维吾尔语撰写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文献前停留了很久。她告诉我们,小时候奶奶曾带她来过这里,逐字逐句地把这些话翻译成汉语解释给她听,让她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新疆建设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这让我对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加感兴趣了。

新疆博物馆“永远跟党走”主题展厅的参观,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洗礼,更成为稷下薪火实践队将“强国有我”的誓言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起点。在文物与光影交织的展陈中,队员们以专业视角挖掘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以青年担当回应边疆发展的时代命题。

参观结束后,我们实践队制作了一系列“边疆青年说”微党课视频和笔记。大家结合展厅里的“库尔班大叔骑毛驴上北京”照片、中欧班列模型等展品,讲述着新疆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振兴的奋斗故事。张同学以“从算盘到大数据:边疆经济腾飞的密码”为题,分析了革命文物中蕴含的经济治理智慧;热依汉古丽·吾普尔同学还用维汉双语朗诵了自创诗歌《天山下的誓言》,并发布在了网络社交平台上。能把历史讲活,帮助更多人了解边疆党史故事,我们都很有成就感。

走出展厅时,夕阳为“永远跟党走”的展名镀上了一层金边。我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调研思考与行动计划。我们这群平均年龄20岁的青年都明白:强国有我不仅是一句誓言,更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用实干去作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用青春的热血,在祖国边疆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答卷。

【编辑: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胡艺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