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院日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管院日记 > 管院日记 > 正文

青雁实践调研团队长 俞舜尧

发布日期:2025-02-11  作者:2023级本科生 俞舜尧 点击次数:

2月10日 星期一 晴

晨雾未散时踏上堤岸,京杭大运河千年涛声漫过耳际。2月3日,我走进了济宁市博物馆,感受家乡的运河红脉,探寻流淌在时光褶皱里的家国密码。

在“运河风情”展厅,一个不起眼的鱼篓吸引了我的注意。竹篾已经发黄,边缘有些破损,但编织的纹路依然清晰。标签上写着“微山湖渔民用具,1940年代”。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游击队员划着小船,鱼篓里藏着短枪,在晨雾弥漫的湖面上与日军周旋。

转过一个弯,在近代史展厅里,一尊锈迹斑斑的铁炮静静矗立。炮身上的铁锈像凝固的血迹,炮口指向虚空。解说员说这是台儿庄战役的遗物,后来被游击队用来训练民兵。1943年的冬天,游击队员们就是在这尊铁炮前,一遍遍练习装填、瞄准。他们的手被冻得通红,却依然紧握着训练用的木棍。

展厅角落里,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一张拍的是游击队员在湖边训练的场景。照片已经模糊,但能看清他们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手持简陋的武器。另一张照片上,几位老游击队员正在给年轻人讲述战斗经历。老人们神情激动,年轻人听得入神。玻璃展柜里还陈列着一本已经发黄的《铁道游击队》小说,书页边缘都磨得起了毛边。

我在展厅的长椅上坐了很久,看着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投下细长的光影。窗外传来火车的汽笛声,让我想起游击队员们当年守护的津浦铁路。如今的高铁列车飞驰而过,而他们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

1937年抗战爆发后,山大的师生们毅然加入抗日救亡运动。许多学生投笔从戎,有的加入了铁道游击队,有的在后方组织抗日宣传。这让我想起在中心校区图书馆看到的校史展,那些年轻的面孔,那些激昂的文字,与眼前这些展品仿佛穿越时空产生了共鸣。

临走时,我又回到那个鱼篓前。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竹篾上,给它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我忽然明白,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承载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走出博物馆时,我回头瞭望,暮色中的博物馆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作为新时代“纤夫”,我们终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信仰刻痕……

【编辑:学生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曲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