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 星期六 晴
很早就想听听专业教授谈谈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面对AI时代给予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报名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面向未来的教与学: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主题讲座。
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雷·塔赫里博士,他的讲授过程幽默风趣又干货满满,这让我想起学校的很多老师,他们都是那种能把知识讲出温度的人。

塔赫里教授在讲座中梳理了AI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了其在教育中的作用。AI可以为我们提供海量的数据支持,可以自动化处理繁琐的任务,甚至可以模拟真实的学习场景。然而,AI无法替代的是教师的同理心与创造力,无法替代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正如塔赫里教授所言:“AI是工具,而教育是艺术。”如何在技术的浪潮中保持教育的温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谈及AI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时,教授提高了音量:“害怕被AI淘汰的人,往往从未真正理解过人类不可替代的价值。”他展示了一段图画:医院里,AI诊断系统飞速生成病理报告,而医生握着病人的手,指尖在报告边缘轻轻画圈解释病情。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真正要修炼的,或许不是与机器比拼效率,而是守护那些数据无法量化的温度,比如共情、创造、在不确定中依然敢为人先的勇气。
讲座虽然是全英文授课,但塔赫里教授抑扬顿挫的语调、列举通俗易懂的例子、加入许多互动环节,因此不显得晦涩难懂和枯燥。互动环节有印象很深刻的两点。一是教授问我们“learn”和“study”的区别,台下的我们各抒己见,又在教授的引导下明白:“Study”是掌握已知的知识,而“learn”是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二是让整个报告厅变得沸腾的九点连线游戏。教授先用五条线完成封闭图形,并让大家尝试如何只用四条线做到。而当有人站上讲台,把线条延伸到虚拟的第十个点时,教授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并借此启发我们要具有创新思维,要敢于点燃跳出框架外思考的火焰。我想这也是“learn”与“study”的区别,“study”是记住九个点的位置,“learn”是看见画布之外的可能。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填满框架,而是打破框架。

讲座结束后,我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脚步轻快,因为内心很充实。经过教学楼时,看见许多教室还亮着灯,有的学生一边用着电脑看课,一边低头在草稿纸上演算着,屏幕在他们之间静静闪烁。这画面突然让我心安,AI时代下,机器没有取代谁,而是让我们在代码与粉笔灰之间,触摸到教育最本真的温度,那永远滚烫的,人对知识的渴望,与人对人的守望。
【编辑:学生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马艳】